今天的文章,先用我填的一首词《西江月》引入:
西江月·余观半生无聊
现代·林浩楠
余观半生无聊,创业多半折腰。睥睨商场挥手笑,回看梦想穷遥。
般若心经日抄,道德中庸观妙。煮酒醉论文化处,且看德庸滔滔。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了至少有五千年,其中对一个人的称呼更是从一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唯一的期望与含义,这就是姓名。
- 姓,很好理解。这是与生俱来、跟随祖宗的家族传承。
- 名,刚出生的时候长辈(主要是父母)给自己取的就叫名。
而到了成年之后,大部分人就要在自己的名之外另取一个字,以便外出学习与社交,他人称呼自己。因为在古代甚至是近代的名字文化里,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名和字,组成名字。这便是人们外出活动最常用的称呼。最后是号,特别是文人雅士,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我,姓林名浩楠,号祥龍。一直没有字。今天,我给自己取了一个字。
从小喜好古文诗词的我,一直敬佩那些能留下千古佳作的文人雅士们。大约记得是读初中起,便开始尝试写诗写词,而祥龍二字,便是那时候自己给自己取的笔名。关于二字的来源,依稀记得那时候在笔记本里写过长篇撰述,这里不再回忆。
进入社会工作后,慢慢接触了社会的“躁”。再不断地社交与成长中,慢慢地有了修行之心,后来我经常跟人说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是过程,事业是造诣。
于是,我开始用“祥龍居士”自号。但,写作诗文,依旧署名林浩楠。
有名有号但无字,这对于一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我,似乎显得不太完美。我在寻思着,给自己取一个“字”。
我是一个在俗世中慢走慢修的人,称“居士”。信仰佛教,抄《心经》;喜好国学,修《道德经》。于修行来讲,我一直跟朋友说,我的人生两部经:《心经》和《道德经》。
事实上儒家的经典著作、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的《中庸》,也是我认为人生必修的经典之一。
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中庸》,是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与我而言,《心经》主修内,《道德经》和《中庸》兼内而主修外。
人生,慢走慢修,不忘初心。于是我分别取一字,给自己起字“德庸”。时刻告诫自己,不忘“道德”、不离“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