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兔年闰二月初三。连日积压,渐释。深圳地铁六号线,乘车有感,题诗小记,曰《渡》。
连日闻冰雹,街道似萧条。
雪上又加霜,草木亦猫腰。
明日天际红,万物复归好。
最盼用心处,来日换一笑。
以上题诗于下午三点,地铁六号线上;以下小作于晚上十点半,东莞。
杭州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简短两句诗,语言朴实无华,饱含人生哲理,道尽人生长短。
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大概就是这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状态吧。
万事只求半称心。
上个月我写《象与骑象人》书评文章,题为《幸福之道在中庸》。最终我理解的中庸的幸福之道,就是知足常乐,也就是“半称心”吧。
半称心并不是消极无奈,而是我们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豁达与智慧。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人生智慧。
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周四凌晨我们在琅琊阁喝酒探讨。黎远会长非常理智地跟我们倾诉他的情绪,期间我记得会长说:
人生不能太顺利,这就像心电图,越是一马平川,越是死得快。
是的,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坎坷才能不断成长活出精彩,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所谓尝酸甜苦辣,才能称百味人生。
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沉着冷静、想方设法,化繁为简、化简为零,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平心静气胸无太多的杂念,才能及时把握机遇、化险为夷。
杨绛曾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黎远·书童成长计划,3月份必读书《心流》里面也有提到这个关于幸福的观点,人生不必然因为金钱而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人的内心,内心对幸福的设定、对心流状态的感知,可以使一个人不必因金钱的困扰,而影响幸福与否。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