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点误区
前段时间找素材刷到一条新闻,说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镇一条街边的绿化带突然起火。后经当地派出所民警侦查后发现起火原因竟然是一名男子故意纵火,而男子纵火原因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原来那天该男子进入绿化带“方便”一下,不小心腿让树枝刮破了。该男子脾气不小,一时生气竟然掏出打火机纵火泄愤!
这泄愤是挺爽的,刑拘的滋味估计也不错,好好改过吧。
事后有网友发表评论戏称,这就是老一辈人从小育儿观念错误造成的,孩子摔倒怪地,孩子被桌子碰着打桌子。什么错都是别人的,和自己没关系。
事实上这个新闻最让我关注的确实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背后折射出的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一些重点误区。特别是老一辈的父母们,育儿观念还存在一种“问责式”教育。
最常见的就是上面网友提到的这点。如宝宝在学走路,不小心摔倒了或者是撞到桌子,哇哇大哭起来。家长赶紧过去扶他起来,抓着宝宝的手轻轻地拍打着桌子安抚着他:“宝宝乖,不哭。来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宝宝,打它!”
这几乎是大部分老人在教育宝宝的时候对撞倒的第一反应。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教育观念背后的逻辑:宝宝撞到摔倒——宝宝发泄情绪大哭——家长安抚宝宝——不是宝宝的错——找个替罪羊——惩罚替罪羊。
这个逻辑链条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错误。可能很多人会说,孩子还小懂什么,安抚一下让他不哭就好了嘛,何必较真。
恰恰相反!我们都知道优秀的人生取决于优秀的教育,而优秀的教育起源于父母这位启蒙老师。宝宝的大脑从混沌无知到思想形成再到人性的定型,幼儿成长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宝宝所接触到的一切外界事物都非常容易并且很深刻影响着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以这个时候父母的一切教育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错误的“问责式”教育:
- 首先宝宝哭并不是坏事,当宝宝磕磕碰碰疼了,通过哭来表达和发泄情绪,这是与生俱来的本事,也是一个很聪明的表现。否则情绪积累久了发泄不出来,宝宝容易往内向性格发展甚至形成抑郁症;
- 家长安抚宝宝,要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世界的爱,让心灵向善发展;
- 到底是谁的错。抓着宝宝的手“打桌子”其实是在向宝宝灌输着“推卸责任”的思想。人从一个单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呱呱落地来到世界后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大脑慢慢地在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特别是儿童阶段,这个时候大脑思想还是一片空白,很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现象。一旦这种“推卸责任”的思想先入为主进入到宝宝的思想体系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观,那么长大后就很难改变了。而这种从宝宝阶段就影响着孩子思想观念的外界因素,是及其多样化且细微的,影响效果也是潜移默化的。
如果这种“打桌子”的教育方法次数多了(或者是宝宝摔倒在地,抓着他的手拍打地板),他就慢慢地学会了推卸责任,以后再有什么磕磕碰碰的,他还会觉得桌子才是罪魁祸首。
回到第三点,到底是谁的错。我们这里有必要借鉴一下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可以很明确的讲,宝宝跌倒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他不要哭,自己爬起来站起来,加油加油再加油。在引导孩子自己加油站起来后,父母需要再进一步安抚宝宝,跌倒了是你的错,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慢慢来,不用着急。
不用担心,宝宝懵懵懂懂听着这些来自成长环境的声音,大脑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在大人看来可能他听不懂,但实际上宝宝的大脑在急速发育状态,细胞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能力是非常高的。美国对于HSP高等感知能力的研究就有这方面的报告,在这里不做详述。
人的一生家庭教育会经历两个阶段。前面提到的“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是第一个阶段,是大脑从空白到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幼儿园到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见到有些人的孩子幼儿园到小学成长都很乖很懂事,几乎不用父母操心;而有的孩子上学后很坏,需要父母操心劳累的教育(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学坏)。这其实就是第一阶段的家庭教育的影响结果。这个影响结果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看不到,但是很重要。
影响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父母的家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在宝宝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这第一个阶段,制造一切具备正确观念的环境给宝宝生活,让他空白的大脑里从一开始就写入正确的信息,长大成人以后就不用费时费力进行二次教育。而在这个制造一切具备正确观念的环境的过程中,父母们应该从细节之处就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包括平时的习惯性爆粗(哪怕是玩笑话)、夫妻小吵、大声嘶吼等恶习都不允许出现在孩子成长的环境里。事实上宝宝在母胎里,脑细胞就已经学会感知外界信息,这就是胎教的科学由来。真正懂儿童教育和大脑教育的父母,会从胎教开始就杜绝一切母体环境的“恶”信息。
人性的善,需要从小正确引导,这大概就是对古人“人之初,性本善”的最好诠释。